VR蹲,AI蹲,AI蹲完芯片蹲,谁是下一个科技泡沫?

融中财经 | 戴贤超 · 2020-12-01 20:12

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这个技术泡沫正在吹大。

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这个技术泡沫正在吹大。和许多前沿科技破灭一样,无人驾驶技术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

无人驾驶看似美好,但却是继VR、AI以及芯片后的又一个科技泡沫。

尽管饱受争议,事故频发,却依旧抵挡不住资本巨头们追捧。

目前,包括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及整车厂商,涉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等科技巨头和蔚来、特斯拉、一汽、上汽、长城、长安等车企巨头,在无人驾驶上的投入研发已是天文数字,难以估算。但是,残酷的现实却是,耗费长达近10年的研究,至今没有一辆严格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投入运营。

纵然如此,依然有玩家踊跃进入这个行业。

据资料,大疆近期正在招聘汽车电子方面的硬件工程师、智能驾驶方向软件工程师,范围甚至扩展至系统安全方面的专业人士。工作地点并不局限于深圳,上海也在招聘范围内。

自2015年起,无人机巨头大疆研发自动驾驶的消息便一直在业界流传,甚至有投资人称大疆未来会将30%的研发都投入该领域。2020年初大疆内部孵化的子公司Livox(览沃科技),凭借Horizon(地平线)、Tele-15(远程15)两款低价激光雷达产品,掀开大疆自动驾驶神秘面纱的一角。如今的大举招聘,更像是大疆在该领域加快脚步的重要信号。

而现实是,无人驾驶领域依然有需要渐进攻克的技术难题,无人驾驶的现实意义以及商业化落地依然遥遥无期。

泡沫丛生,难以“落地”

事实上,早在1987年,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厂就已经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其能够用摄像头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对道路进行识别,以高速进行无人驾驶。

也就是说,无人驾驶技术已经出现了30多年,但是到目前真正投入运营的无人驾驶汽车数量依然是零,因为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在2012年谷歌CEO Sergey Brin就曾说:“不出5年,无人驾驶汽车就会成为一种大众选择。”然而,8年都已经过去了,目前的事实并非如此。

2014年,沃尔沃提出了无人驾驶汽车项目——Driveme。几年下来,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和成就,沃尔沃就开始给自己立Flag了。

2017年,沃尔沃汽车技术主管Erik Coelingh表示,这种技术将被称为自动巡航驾驶(Autopilot),司机们不必亲自驾驶,一切交由无人驾驶汽车来完成。且承诺将为瑞典哥德堡地区的家庭提供100辆无人驾驶越野车。然而,2017年的最后几周,沃尔沃将这100辆无人驾驶越野车的目标向后推迟了4年。

2018年底,无人驾驶汽车公司Waymo CEO JohnKrafcik 亲口承认,无人驾驶技术很难,且L5级无人驾驶的终极阶段是一种不合理的期望,甚至没有必要,对创业团队和投资人都是一种消耗。

也许会有杠精出来反驳说:不对,百度Apollo Go 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已经长沙、北京等地上线试运行,滴滴也在上海嘉定上线无人驾驶网约车。

在此科普一下,无论是百度还是滴滴,只是具备 L4 级别的无人驾驶能力,但是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要求,出于安全的需要,车内同时也会配备专人跟车以应对突发情况。这离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还较远!

即便是李彦宏也不得不承认:“在5年之内,无人驾驶技术一定会进入规模化的商用阶段,也就是2025年。这也不意味着到时候街上跑的都是无人车。”

不过,2020年7月9日,在上海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特斯拉 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在今年年底前有望实现 Level 5级别的自动化驾驶的所有基础功能。马斯克还表示,特斯拉已经生产出具备L5功能的硬件,仅需要通过改进软件就能实现L5的全自动化。

但是,正如你所知道的,自吹自擂是每个生产商与生俱来的专业技能之一。不管有没有,先吹了再说,即便是有人怀疑,也没有办法证明。

资本争相涌入烧钱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国到2020年将实现辅助驾驶或部分无人驾驶汽车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 50%;到2025年,高度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5%;到2030年,完全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将为10%。预计到2035 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达 1,170万辆,其中北美市场约占 28%,中国市场约占23%,欧洲市场约占19%。

如此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吸引资本与巨头们纷纷进驻。据了解,2014年以来,无人驾驶领域的初创公司开始增多,2015成立的无人驾驶初创企业多达10家。领域内的初创企业不断获得融资,其中2016年发生的投融资事件最多,达27起。资本的助力使进入无人驾驶领域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推动无人驾驶行业扩张。

当前,行业内多数初创企业处于A+轮前融资阶段(约80%),且多集聚于无人驾驶产业链上游,数量超50家,其中专注研究人工,能算法的企业约有20家。

如易航智能于2018年8月宣布完成由中金佳成领投,源码资本、中金甲子跟投的2.2亿元B轮融资。雷达厂商速腾聚创于2018年10月获得来自菜鸟网络、尚欣资本、北汽集团等企业的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由于初创企业受制于资本、人才等因素,多采用一步到位式的研发策略,直接攻占无人驾驶 L4和L5级别(即无人驾驶)。

今年2月26日,无人驾驶初创企业小马智行获得总计4.62亿美元B轮融资,其中丰田汽车投资4亿美元。加上之前的融资,小马智行的总融资额近8亿美元,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IDG Capital Partners以及晨兴风险投资等。

同日,驭势科技也宣布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博世、深创投、中金资本等顶级产投和财务机构。3月初,无人驾驶公司Waymo宣布获得22.5亿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银湖资本、加拿大退休金计划投资委员会和穆巴达拉投资公司以及麦格纳国、Andreessen Horowitz、AutoNation和Alphabe。

2020 年 6 月 27 日,亚马逊(AMZN.O)宣布收购无人驾驶初创企业 Zoox,Zoox 将继续作为独立部门运营,开发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这是亚马逊在无人驾驶领域的第一次并购,在此之前,亚马逊还投资了Aurora Innovation 和 Rivian Automotive。

L3才是重点

无人驾驶车辆系统对车辆具有完全的控制能力,不需要驾驶员对车辆实施控制。由于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尚未成熟,行业内至今未实现无人驾驶产品的商用及量产。

根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International)制定的 SAE J3016全球汽车业界评定无人驾驶汽车等级通用标准,无人驾驶可根据车载电脑系统在驾驶操控中代替人工驾驶的程度分为6个级别,L1是辅助式自动化,L2、L3是部分式自动化,L4是高度自动化,L5是完全自动化。

百度世界2020大会上,李彦宏认为在5年之内,无人驾驶技术一定会进入规模化的商用阶段,也就是2025年。这也不意味着到时候街上跑的都是无人车。

按无人驾驶技术研发路线不同,可将中国无人驾驶行业的参与者分为跨越式发展与渐进式发展两大阵营。

跨越式发展阵营以互联网科技企业和初创型企业为主。互联网科技企业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和华为等,初创企业包括智行者科技、地平线和 Momenta等。跨越式发展阵营直接研发无人驾驶技术(L4和L5),以实现特定场景中的无人驾驶为愿景,强调技术的前瞻性与未来的商业化潜力。

渐进式发展阵营以汽车厂商为主,包括北汽、一汽和蔚来汽车等。渐进式发展阵营的技术发展路线从 L1级别无人驾驶开始逐步升级至L4、L5级别。

无人驾驶产业链中市场主体主要分为两大阵营,包括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及整车厂商,涉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等科技巨头和一汽、上汽、长城、长安等车企巨头。

互联网企业拥有更多科技人才储备以及先进技术研发经验,在解决无人驾驶智能化问题上拥有天生优势。无人驾驶产业下游应用领域更是众多互联网企业熟悉且占优的领域,如共享出行、网约车行业、电商物流、外卖O20等,众多应用场景为自研发无人驾驶提供强劲的动力以及充分的商业化机会。

由于无人驾驶技术发展尚未成熟,行业内至今未实现无人驾驶一品的商用及量产。从各大汽车厂商和互联网科技巨头公布的计划看,到2025年,无人驾驶有望实现特定场景下的真正商业化。

目前,各大无人驾驶技术研发企业与传统汽车制造厂商均在努力加速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进程,如长城汽车计划在2020年推出高速全无人驾驶车辆;北汽集团计划2021年规模化量产无人驾驶汽车;宝马计划2021年推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

然而,这都只是计划而已。

关于无人驾驶,市场最理性的观点认为,L5级别无人驾驶处在泡沫高峰期,而L4级别汽车则离实际应用仍有一段距离,L3级别无人驾驶在目前最合乎实际。目前技术已经能够初步实现L3级别的无人驾驶,即在单一场景路段实现托管,处理多数常规驾驶情形。但在一些出现频次少、复杂度大幅提升的场景下,仍然需要人为干预。

中国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28日在北京说,前些年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领域存在着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包括光伏等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过重复建设,目前芯片制造等行业也出现了盲目投资和烂尾项目。

对于自动驾驶来说,这个技术泡沫正在吹大。和许多前沿科技破灭一样,无人驾驶技术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戴贤超

最新直播

热门活动

厦门人才企业榜暨“创道至简”创投领袖高峰论坛

  •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厦门日报社
  • 厦门
  • 2024-04-26

亚洲化妆品创新峰会暨国货百年化妆品陈列展

  • 上海书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
  • 202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