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注册制来了,哪些新经济公司会成为首批受益者?

36氪 | 陈之琰 · 2020-04-28 22:36

错失了过去一二十年大量新经济公司后,A股终于开始改变。

错失了过去一二十年大量新经济公司后,A股终于开始改变。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当日晚间,证监会和深交所就分别就相关草案、修订草案及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在科创板平稳运行九个月后,创业板借鉴其注册制推行以信批为核心的改革方案揭开了帷幕。从4月27日晚间消息发布到28日白天,整个投资圈都在谈论此次改革,并称其“对创投企业、实体经济都是重大的利好”。甚至有行动力强公司已将创业板IPO提上议事日程。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28日一早参加一家被投公司董事会,“大家已经开始讨论是否有可能将IPO目的地改选在国内”。

根据《方案》内容,创业板改革的关键性措施包括:

1.取消了目前发行条件中关于盈利业绩、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等方面的要求。

2.取消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环节;对交易类退市不再设置退市整理期;未及时披露定期报告或改正财务会计报告的退市触发期限统一调整为四个月;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停牌时点由“知悉送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或者司法裁判”后移至“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或者司法裁判生效”,给予投资者更充分的交易机会。

3.增加新股不设涨跌幅天数,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优化盘中临时停牌机制,设置30%、60%两档停牌指标,各停牌10分钟。放宽创业板股票涨跌幅至20%。创业板股票竞价交易涨跌幅限制比例放宽为20%。

投资人普遍认为,审核标准和周期的变化、盈利业绩取消是此次创业板改革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化。通过这种更多元化、更完善的评价标准,创业板将有希望吸引更具竞争力的公司到A股IPO,改变目前大量新经济公司美股、港股等赴境外市场上市的主流选择。

周炜告诉36氪,由于境内资本市场过去在政策上不支持“暂不盈利”型的公司,而创新型企业大多需要经历多年才能盈利,这直接导致过去一二十年中国诞生的所有大型新经济公司基本都是美元基金投资、港股或美股上市——这无疑是所有中国本土投资人的遗憾。“创业板注册制对盈利要求的放宽,将直接激发人民币基金投资创新型公司的热情。”

“改革看似将收入利润等标准降低了,但其实意味着A股的IPO门槛在提高。” 穆棉资本合伙人孙婷婷在接受36氪采访时说,原来创业板更倾向于用收入和利润规模来衡量企业,但在新的评判标准下潜在公司的范围呈指数级扩大。“相当于拉平竞争,在更为多元合理的综合评价标准下,只有更优质和具备竞争力的公司才能在二级市场胜出。”

《方案》提出允许亏损企业上市,但有一年内暂不实施的前提。对此,华菁证券常务副总经理魏山巍告诉36氪,去年科创板就已经放宽了企业盈利限制,而且运行良好。但由于创业板注册制是“存量改革”,首先需要实现平稳过度,因此对未盈利企业预留了一年的缓冲期,但未来随运行平稳后会进一步放开。

究竟,哪些公司会成为创业板改革的首批受益者?

周炜认为,大致有三类公司:1.财务指标非常扎实的,这与过去在境内上市的公司基本无异;2.目前存在亏损、但在某个细分的创新行业拥有极大名声的公司;3.拥有显著的科技创新因素——尤其是具备核心技术型的公司。

“由于新经济企业在发展前期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放宽上市条件,使得这类企业上市可能性会明显变大。”魏山巍说。同时,注册制改革后特殊股权结构企业和红筹企业也具备在创业板上市的可能性,因此这类企业回归A股的可能性也会变高。

针对目前不少创业公司采用美元结构、难在A股上市的情况,孙婷婷认为,A股对于外资正在逐步开放,比如科创板对VIE架构以及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企业也明确表示可以容纳。“真正的优等生不会因为架构束缚而无法上市,但的确需要提前规划或者调整。”

长期来看,如果创业板注册制顺利推行,它将和A股、科创板等协同构成一个更完备的境内资本市场。周炜认为,其对于创新公司的意义在于,中国本土市场自此形成了完整的金融链条:由本土机构投资,继而在本土市场上市、退出。

“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而言,以往新经济项目在早期时通常由美元基金投资,人民币基金一般在项目中后期进入,有了更明晰的境内退出路径之后,人民币基金投资扶持早期项目也会更加积极。”

孙婷婷认为,国内二级市场被交易的公司总体质量会有根本性的提升。真正代表未来、新经济、民营企业竞争力的公司将会更容易进入A股。“看上去是标准的变化,结果是公司质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文章来源:36氪

作者:陈之琰

最新直播

热门活动

亚洲化妆品创新峰会暨国货百年化妆品陈列展

  • 上海书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
  • 2024-03-28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

  •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
  • 苏州
  •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