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没投到的芯片公司要IPO了,估值267亿

投中网 | 杨博宇 · 2022-11-14 21:04

35年老厂终上市。

前几天,“全球第五家5G基带芯片流片成功”的消息,朋友圈不少投资人转发,虽然最近他们一直被出差问题困扰,但言辞之间还是掩饰不出的兴奋,记得当初写翱捷科技,高估值也是基于对其5G基带的期待。

这次燕东微招股书也谈及与中国台湾及韩国地区的差距、市场格局,这目前仍是事实,但马上都2023年了,招股书还在用2020年以前的数据和口径,大谈全球半导体产业趋势,拜托了投行们再认真一点吧。(投中BBKing)

成立35年的芯片老厂燕东微要IPO了,而刚成立时,燕东微几乎只有“半条命”。

1987年,燕东微继承了878厂4英寸仙童线的二手设备,以及北京市半导体二厂的厂房,但所得到的资金投入仅有4600万元,而同一时期上海贝岭公司得到的投资多达5000万美金。

到了今天,浓厚“硬科技”底色,又让燕东微成了市场的“宠儿”,按照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燕东微本次IPO募资40亿元,发行股份占总股本的15%,估值约为267亿元。

267亿是个什么水平?大抵相当于0.4个华润微、半个士兰微(11月9日华润微市值685.79亿元,士兰微市值474.81亿元)。

那么本次公开发行谁是受益人呢?首先,没有风险投资基金。

燕东微的实际控制人为北京电控,直接持股41.26%。其他股东分别是亦庄国投16.57%、国家集成电路基金11.09%、京国瑞9.92%、京东方创投9.14%、盐城高投4.44%、电子城2.22%、长城资管2.19%等。

图片

其中北京电控还是京东方、电子城、电控产投的实际控制人。由此可见,燕东微是北京电控的“亲儿子”,京东方的“亲兄弟”。

据初略估计,按照此前披露的京东方于2021年增资10亿计算,本次公开发行后,京东方的浮盈或在10亿左右。

35年老厂终上市

1958年,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揭开了半导体产业的序幕,8年之后,我国河北半导体研究所召开DTL型数字电路鉴定会,宣告了中国第一批集成电路研制成功。

此后,在国家电子工业部的主导下,我国筹建了一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878厂就是其中之一,这正燕东微的前身。

878厂是当时电子部下属的专业化的集成电路生产工厂,其产品在当时质量优良广受欢迎,但受限于计划经济体制和生产水平,其产量一直很小。

不仅878厂,全国半导体企业都是如此,以至于1977年,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王守武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到,“全国600余家半导体生产工厂,一年生产的集成电路总量只等于日本一家大型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规模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而成本降低利润增加,芯片企业才有更多资金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所以,规模小、产能分散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再加上国内社会环境对半导体产业造成巨大冲击,整个70年代,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国家在“六五”期间计划在全国建成北京和上海两个生产中心,上海先后建成上海贝岭和上海飞利浦,而北京中心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是燕东微。

前前后后花了10年时间,燕东微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6年4英寸产线投产后,燕东微芯片的月产量约为250片,到了2002年,月最高产量已达14000片,2004年则实现了20000片水平,达到了国际公认的规模效应的产量。

2001年燕东微终于实现了盈亏平衡,在实现盈利后,公司不断增强自身“细脖子”的环节,逐渐向6英寸、8英寸的领域扩张。

经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北京集成电路领域颇具代表性的企业。今年10月底,燕东微IPO成功过会,一家估值超过260亿元的芯片企业即将登陆科创板。

估值267亿,成色几何

估值267亿的燕东微究竟成色几何,还得看看它的业务数据。

2019年至 2021 年,燕东微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10.41亿元、10.30亿元和20.3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6亿元、0.58亿元和5.5亿元。其营收几乎翻倍,净利润也快速增长。

具体来看,燕东微三大主要业务分立器件及模拟集成电路、特种集成电路、晶圆制造贡献了主要营收,2021年这三大业务分别收入3.06亿元、8.13亿元、7.70亿元,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15.40%、40.94%、38.77%,合计约占95%。

图片

所谓分立器件,就是指具有固定单一的特性和功能,其本身在功能上不能再拆分的半导体器件,如应用在各类消费电子和家电中的数字三极管、ECM前置放大器、浪涌保护器件、射频功率器件等。

分立器件业务曾为燕东微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1996年4英寸集成电路建成之前,为了让企业能够存活下去,燕东微不得不以退为进,在发展集成电路的同时紧跟市场,研发适用于家用电器和电子小整机的分立器件,在90年代抓住了家电制造业发展的浪潮,可以说,没有分立器件业务,也就没有现在的燕东微。

现阶段,燕东微的分立器件产品如数字三极管产品,年出货量达20亿只以上,ECM前置放大器年出货量达20亿只以上,浪涌保护器年出货量超55亿只,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之一。

但是从财务数据可以看到,分立器件版块的增长已经放缓,营收的主要增长来源,是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与晶圆制造。

燕东微是国内最早从事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研制的企业之一,其产品主要应用于仪器仪表、通信传输、遥感遥测、水路运输、陆路运输等特种领域,最近几年特种行业受益于装备放量、智能化提升、国产替代等因素影响,正处于高景气阶段。预计未来需求量还会进一步扩大。

2020-2021年,燕东微特种集成电路及器件增长86.32%,晶圆制造增长更达到352.80%,2022年,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减弱,据招股书披露,截至今年4月30日,燕东微的特种集成电路等产品在手订单量已经达到14.25亿元,晶圆制造业务在手订单已经达到了2.43亿元,预计今年燕东微的总营收也会因为这两大业务的快速发展而大幅度增长。

不过差距也是明显的,不论从营收,技术专利还是生产能力上,燕东微与国内头部芯片企业相比都有距离。

先说营收,燕东微的其总营收约为华润微的四分之一,华虹半导体的五分之一。

技术实力上,截至2022年2月28日,燕东微及其子公司拥有专利共243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而华润微已有授权专利2123项,其中发明专利1484项。

晶圆制造的厂线覆盖上,燕东微12英寸线正处于建设早期,预计2024年才能正式形成产能,而士兰微和华虹半导体已经开始生产,华润微也已经大举投入建设。

图片

在产品的毛利率上,燕东微还是具有明显优势,产品与方案版块(主要是分立器件和特种集成电路)毛利率58.63%,远远超过华润微、士兰微等企业,但是制造与服务版块(主要是晶圆制造和封测)毛利率大大低于行业水平,仅为17.83%。

这一方面是由于燕东微 2021 年晶圆生产线尚未达到满产状态,封装测试业务产线也未完全达产,另一方面则是封装测试降价竞争所致(近三年公司封装测试产品平均单价分别为191.42元/千只、131.7元/千只及72.18元/千只),随着2022年相关产线的提升,制造与服务板块的毛利率应该会有所回升。

图片

成为大江中的大鱼

芯片原本是全球化的一张名片,它的生产与销售,涉及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硅片到晶圆再到整机产品的整个产业链,往往需要3次以上的跨国贸易。

国产替代成为近两年来芯片投资的热门词汇。燕东微在招股书中,也特别提到了在国产替代上的优势,作为老牌的国营企业,燕东微一直在积极开展供应链国产化的工作,据招股书披露,其8英寸生产线率先实现了国产成套关键设备在大规模生产线上的应用验证,并且已经启动了基于成套国产装备的特色工艺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建设。

而且从市场的反馈来看,特种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主要客户,对于自主可控的需求与日俱增。燕东微在这一领域将拥有更大机遇。

在资本端,燕东微的主要投资者都是国有资本,除了实际控制人北京电控外,最主要的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亦庄国投、京东方这三家。

2014年我国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旨在以大基金的形式推动我国芯片企业发展,据已披露的信息,大基金一期募资了1387亿元,投资项目达到70个,其中有超过500亿元投向了芯片制造环节。燕东微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还与京东方、亦庄国投一起设立了芯动能基金,面向显示与人机交互、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集成电路企业进行投资。

国有产业资本不仅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更在管理与产业升级上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在燕东微内部就有“近学京东方,远学华为”的口号,可见京东方的帮助不仅是解决资金问题那么简单。

在设立大基金的同一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要在2030年将集成电路主要环节做到国际先进水平,培养一批世界一流企业。

燕东微会成为大江中的大鱼吗?

文章来源:投中网

作者:杨博宇

最新直播

热门活动

亚洲化妆品创新峰会暨国货百年化妆品陈列展

  • 上海书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
  • 2024-04-25

2019香港金融科技周

  • 香港投资推广署
  • 香港
  • 2024-04-25